洞庭碧螺春亦称“吓煞人香”。产于江苏苏州吴县洞庭东西山一带的螺形炒青绿茶。
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载有“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宋代朱长文《吴郡图经续》:“洞庭山出美茶,旧入为贡……”。洞庭小青山坞水月寺即唐代贡茶院遗址,今尚存有一断石碑,上刻宋代诗人苏子美诗:“万株松覆青云坞,千树梨开白云园,无碍泉青夸绝品,小青茶熟占魁元。”至清康熙年间洞庭茶遂演化成碧螺,清代王应奎《柳南续笔》:“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其茶异香,土人呼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驾幸太湖,抚臣宋苹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自此,地方大吏岁必采办进奉。春分至谷雨时节,采摘一芽一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炒揉、搓团、焙干制成。每500克干茶有芽叶六万多个。分一至七级。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毫密披,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滋味鲜醇,汤绿清明,叶底柔嫩,素有一嫩三鲜(色鲜、香鲜、味鲜)之称。主销京、津、沪、穗等大城市及港台地区,外销日本、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产于南京市郊江宁、溧水、高淳、六合等地的针形炒青绿茶。南京地区古已产茶,清代江南商务局在南京设有植茶公所,在钟山南麓灵谷寺一带垦荒植茶。20世纪50年代末研制,为纪念在南京雨花台殉难的革命先烈,象征先烈忠贞不屈,万古长青而命名。清明前后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经摊放、杀青、揉捻、整形干燥、精制制成。分特级和一至四级。紧直圆绿,锋苗挺秀,形似松针。每500克干茶有芽头约五万个。内质清香味醇汤绿。主销京、沪、穗和全国部分城市,以及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产于江苏金坛茅麓茶场、石马林茶场及茅山东部丘陵山区的扁形炒青绿茶。茅麓茶场前身“茅麓公司”建于清光绪年间,以生产“旗枪”而驰名。1983年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形似青锋短剑的“茅山青锋”。谷雨前采摘一芽一叶,经摊放、杀青、整形、摊凉、辉锅、精制制成。分特级、一级、二级。扁平光滑,挺秀显锋,香气高爽,汤色绿明,滋味鲜醇,叶底嫩匀。主销江苏各大中城市、北京、上海及香港,外销日本、新加坡。
产于江苏宜兴南部太华、茗岭、湖汉、丁蜀、横山水库等地的条形炒青绿茶。1984年研制。宜兴古称阳羡,是中国著名的古老茶区之一。唐代卢奎《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宋代苏东坡咏宜兴茶:“……雪芽我为求阳羡,乳山君庆应惠山……。”清明至谷雨采摘半展的一芽一叶,经摊青、杀青、轻揉、整形焙干制成。每500克干茶有四五万个芽头。分特级和一级。条索纤细挺秀,色绿润,毫显露,香清幽,味浓鲜,汤清叶嫩。主销江苏省和京、津、沪、穗等大城市。
产于江苏无锡郊区沿湖山区梅园、胡埭镇、八士镇等地的卷曲形炒青绿茶。1979年研制。清明前后采摘大毫良种初展的一芽一叶,经杀青、揉捻、搓毫、干燥制成。分一至四级。外形卷曲肥壮,白毫披覆显露,香高味浓,有“白毫银尖,煎为碧乳”的赞誉。主销沪宁沿线各城市及港澳地区,外销美、英、德、日等国。
产于江苏无锡大浮山区的条形炒青绿茶。1986年研制。因锡惠公园内的“惠山泉”曾被唐代刑部侍郎刘伯舀及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二泉”而得名。泉旁有竹炉山房,相传苏东坡在此用二泉水沏茶,“色味两奇绝”。明代王级学作《竹炉煮茶图》,是为名作。清明前后采摘无性系良种茶树初展或半展的一芽一叶,经杀青、轻揉、搓条、整形、干燥制成。挺秀显毫,清香持久,色绿味醇。不分级。主销江苏各大城市。
产于江苏镇江郊区和丹徒、句容等地的扁形炒青绿茶。1985年研制。镇江古称润州,是历史上的茶区之一。镇江城郊有金、焦、北固三名山,其中金山有中冷泉,烹茶水质为优,以金山水泡翠芽茶,使名泉、名茶相得益彰。清明、谷雨间采一芽一叶初展鲜叶,经摊青、杀青、辉锅整形、精制制成。分特级和一级。外形扁平挺削,色翠披毫,香鲜味浓。主销江苏省和北京、上海。
产于江苏金坛西部方山、茅山东麓丘陵山区的扁形炒青绿茶。1982年研制。1926年《金坛县志》载:“金坛设县于隋,物产之特殊者有嵇稻、茶叶。”“茶出郁冈山者佳,出方山者尤佳。”清明前采摘芽苞和初展的一芽一叶,经摊放、杀青、整形、培干制成。分特级和一级。扁平挺直匀整,状如雀舌,色绿汤清味鲜。主销沪宁沿线各城市以及香港,外销美、法、月、加拿大等国。
产于江苏宜兴新街茶林场及铜官山北麓一带的扁形炒青绿茶。因宜兴古称荆溪而得名。1986年研制。谷雨前采摘初展或半展的一芽一叶,经摊放、青锅做形、摊凉、辉锅定形制成。外形宽扁挺直,色绿披毫,香高味浓醇。不分级。主销沪宁沿线和江苏各大中城市。
产于江苏溧阳南部丘陵山区李家园等茶场的条形烘青绿茶。因白毫满披,形似寿者之眉,故名。1986年研制。清明前采一芽一叶初展,经杀青、理条整形、烘焙制成。理条整形手法为先拉后撒,先直后弯,使其成新月形眉状。分特级、一级、二级。条索微扁略千亿球友会弯,色泽绿翠,白毫披露,香气清高,滋味鲜醇。主销江苏各大中城市。
产于江苏溧阳西部与安徽毗连的前峰山区的条形炒青绿茶。1985年研制。清明前后采摘初展的芽苞和一芽一叶,经摊放、杀青、轻揉、搓团整形、培干制成。不分级。条索紧细卷曲,茸毫密披,冲泡后在杯中徐徐舞动,形似雪朵。清香芬芳,味鲜汤明。主销江苏省各大中城市。
产于江苏金坛西部方山一带的条形烘青绿茶。1984年研制。清明前后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经摊放、杀青、轻揉整形、烘焙、精制制成。分超级和一级。外形紧细微曲,白毫披覆,色泽银绿,香清味爽,汤清明,叶嫩匀。主销沪宁沿线各市县。
产于江苏句容南部丘陵山区的条形炒青绿茶。1987年研制。清明前后采摘芽苞和初展的一芽一叶,长约2厘米,经鲜叶摊放、杀青初炒、烘焙、摊凉、辉锅复炒、精制制成。分特级和一至三级。条索挺直微扁,色绿润,香高爽,汤清澈,味鲜醇。主销沪宁沿线各城市。
产于扬州市郊蜀岗一带的条形烘青绿茶。1988年研制。扬州古称绿扬,故名。五代毛文锡《茶谱》载:“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枕蜀岗,有茶园,其味甘香如蒙顶也。”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叶初展或半展鲜叶,经杀青、轻揉整形、焙干制成。不分级。条索紧细秀长,色翠绿如新柳,香高味爽。主销沪宁沿线和苏北各大中城市。
产于江苏溧阳北部山区水西一带的扁形炒青绿茶。1985年研制。清明至谷雨采半展的一芽一叶,经杀青、整形、摊凉、辉炒制成。分特级、一级。形似柏叶,扁平显毫,幽香持久,味醇厚,汤绿明。主销沪宁沿线各城市。
主产于江苏无锡八士镇,雪浪镇一带的扁形烘炒绿茶。1989年研制。采摘福鼎大白茶和储叶种细嫩芽叶,经摊放、杀青、轻揉理条、烘焙、辉炒制成。扁似竹叶,色泽翠绿,汤色清澈,清香持久,滋味鲜醇,叶底翠绿明亮。主销沪宁沿线各城市。
主产江苏无锡雪浪镇葛埭茶场等太湖一带的螺形炒青绿茶。民间相传,宋代觉海禅师手植茶苗数十株于雪浪山,明太祖朱元璋访惠山寺时品过雪浪山茶,清代为贡品。采摘一芽一二叶初展,经摊放、青锅、摊晾筛分、辉锅制成。卷曲成螺,条索纤细,满身披毫,汤色碧绿,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主销无锡、上海、南京等城市。
产于江苏丹徒南部山区的扁形炒青绿茶。1991年研制。清明至谷雨间采摘良种茶树初展的一芽一叶制成,炒制方法与“旗枪”相似。不分级。扁平挺秀,色绿香高,味鲜汤清。主销南京、镇江、扬州等地。
产于江苏邢江西部山河茶场一带丘陵地区的扁形炒青绿茶。1989年研制。谷雨前采摘初展的一芽一二叶,经摊放、杀青、初炒理条、整形干燥制成。不分级。紧扁略弯,色翠显毫,香鲜味醇。主销苏北扬州、泰州、南通、盐城等城市。
产于江苏连云港云台山区的条形烘青绿茶。20世纪70年代研制。《宋史·食货志》:“海州为椎茶之所。”清道光十七年(1837)《云台新志》有“山海之利,以盐茶为大端”的记述。清明至谷雨采摘半展的一芽一二叶,经摊放、杀青、揉捻、整形、焙干制成。分一至三级。外形似眉,条索紧圆,润绿显毫,香高持久,味鲜浓,汤清明。主销苏北地区及山东胶东一带。
产于江苏六合北部平山山区的条形烘青绿茶。1989年研制。谷雨前采摘一芽一叶,经摊放、杀青、初揉、初烘、复揉、复烘、精制制成。分特级、一级。条索紧细匀整,色翠显毫,香高味醇。主销南京和苏北各大中城市。
产于江苏溧阳沙河水库(又称天目湖)之畔桂林茶场及沿岸丘陵山区的扁形炒青绿茶。1991年研制。清明前后采摘芽苞和初展的一芽一叶,经拣剔、摊放、杀青、理条整形、晾青、辉锅、焙干、精制等工序制成。分一至三级。平扁挺直,绿嫩显毫,香高味醇,汤清明,叶嫩匀。主销苏南各大中城市。
产于江苏江阴沿江丘陵地区的扁形烘炒绿茶。江阴古称暨阳,茶形如雁翎,故名。1987年研制。清明至谷雨采摘初展的一芽一叶,经摊放、杀青、锅炒做形、烘焙、辉锅制成。不分级。色泽墨绿光润,条索扁平挺直,香清味爽,汤色明亮。主销苏州、无锡、张家港、常熟等市县。
产于江苏句容北部宁镇、雾岐山区的扁条形烘青绿茶。1989年研制。谷雨前采摘初展或半展的一芽一二叶,经摊放、杀青、整形、焙干制成。分一级、二级。外形匀整略扁,挺秀如眉,色绿多毫,香清味爽。主销沪宁沿线和苏北扬州、南通、盐城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