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瓦·坎普拉德出生于1926年,父亲是瑞典南部的一个农场主,父亲年幼时,祖父因为资金危机而选择了自杀,只留下祖母带着父亲兄弟几人艰难的经营着家中的农场,直到父亲长大后接手了农场。
或许是对经商天生的兴趣,英格瓦·坎普拉德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做一些小生意,五岁时,他就开始向周围的邻居出售一些诸如火柴之类的小物件,
等到长大一些,可以骑自行车了,他的售卖范围也跟着扩大了,在这一过程中他还发现了可以通过批发零售的方式赚取更多的差价,他就在这些诸如火柴、贺卡、花籽之类的小商品的售卖中乐此不疲。
1943年,17岁的坎普拉德得到了人生的第一笔创业基金,那是父亲给即将进入哥德堡商学院就读的他的学习奖金,这笔钱帮助他创建了自己的公司IKEA,也就是如今的宜家。
创立之初的宜家全部都是家人在打理,售卖一些圣诞卡和钢笔、皮夹之类的小商品,从国外进口这些商品,再把它们卖给零售商。
父亲负责管账和处理订单,母亲负责包装和接听电话,一家人从早到晚忙的团团转。直到1948年,他们才终于有了第一位员工。
也是在这一年,他们尝试推出的几种家居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之后的宜家又陆续多了一些新的员工,不过新的员工只是做一些帮工的工作,所有的决策还是坎普拉德在做。
1951年,斯文.汉森的加入让宜家真正意义上多了一名实力干将,就在这一年,坎普拉德和汉森两人在商议后最终决定了宜家的发展方向将专注于家居的经营。
在对未来经营的规划中,他们决定采用一种长期性展览加销售的方式,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赢得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
两年后,在瑞典的阿姆霍特,他们的这一想法正式落地,第一家展厅式销售的家具商场开业了。
在他们的商场里,顾客在购买之前不仅可以看到,还能够触摸到想要的产品。他们还在之前印制的“宜家通讯”小报的基础上发展了宜家正式的商品目录,这些加在一起基本上就可以看出如今宜家的雏形了。
在第一家商场开业之后,宜家快速地打入了丹麦和瑞士市场,几年之后又开始向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进军。
到了1987年,宜家已经成功进驻美国和英国市场。在巩固欧美市场的同时,他们又紧接着打通了俄罗斯、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亚欧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受到员工搬货的启发,坎普拉德萌生了全新的经营理念。
因为他看到员工在帮助顾客将货物搬进汽车时为了方便放置将桌子腿拆了下来,由此产生了让顾客自己回家自己组装家具的想法,也就是家具的“扁平封装”理念。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省下大笔的运输费用,商品的存储和销售所需的空间也大大减少,对顾客而言,这也是件可以省下高昂运输费用的好事,也正是这个想法,推开了了宜家成为家具拼装巨头的大门。
一直以来,QY球友会网站宜家都保持着对成本控制的重视,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坎普拉德要求自家设计师不断的挑战极限,在竞争中保持价格上的优势。
也正是因为如此,即使是在电商靠着低价横行市场的今天,宜家在家具零售行业的位置也从来没有动摇过。
虽然起源于瑞典,但是宜家的总部前后经历了两次迁移,先是因创始人移民迁至丹麦,后又迁到了荷兰。
自从1986年60岁的坎普拉德根据法律规定从管理岗位上退休改任公司顾问,到2009年欧森上任宜家总裁,宜家经历了四任总裁。
这一期间坎普拉德在公司一直都很活跃,他的孩子也在公司的不同部门任职,至于后人会不会重新接掌公司的管理大权还未可知。
江湖传言,他出行只坐经济舱,座驾年龄超过二十岁,家里的家具都是自家大卖场中出售的,旅行时只乘坐公交和地铁。
不仅如此,他还会在去自助餐厅时将餐厅的盐袋、胡椒袋等塞满自己的口袋,还因为嫌理发太贵拒绝在当地理发,去到发展中国家的时候才肯剪头发。
根据宜家提供的资料,他在1982年成立了斯帝廷·英格卡基金会,基金会资金只做两种用途,一是对宜家集团进行再投资,二是慈善公益捐款。
这一基金会与三十多个国际性非营利组织都有合作,还是包括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等等在内的多个国际机构的最大企业捐赠者,其规模在世界范围内也算得上首位。
在宜家发布的2013年度的报告中显示,当年该基金会发放的用于改善贫困儿童家庭生活的补助金高达1.39亿美元。
除了慈善捐款之外,宜家还推出过很多的捐赠活动,比如从2003年起开始举办,之后每年举行一次的毛绒玩具售捐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每有一件玩具卖出,基金会就捐赠1欧元,受捐对象是救助儿童会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累计至今已经有超过千万的孩子通过这一活动的帮助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2013年,坎普拉德从宜家董事会卸任,彼时的他已经是87岁的高龄,2018年,这位曾经说过他还有好多事情要做,没有时间见上帝的可爱老人还是因病离开了人间,宜家官网评价道:“他一直工作到了生命的尽头”。
您看了英格瓦·坎普拉德的创业事迹有何感想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