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小叶子”做成大生意从山区荒地迈向百亿产业

  成功案例     |      2024-10-05 02:06

  qy千亿体育官方网站七十五载,沧桑巨变。从全省GDP只有区区20亿元到如今突破13万亿元,从曾经落后的边陲省份一跃而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是大国奇迹的生动诠释,也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亲临广东视察,对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23年4月,习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作为城与乡连接的关键节点、国民经济架构中的最基本单元,广东的每一个乡镇都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壮举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的行动者、奋斗者。当前,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广东的小镇正在持续散发“镇”能量、焕发新动能、走上“镇”兴路。

  即日起,南方都市报、N视频推出“新中国成立75周年特别策划——小镇逐梦记”,走入广东多个乡镇,讲述一路逐梦的小镇故事。

  2023年4月,英德红茶被选为中法元首茶叙的其中一款茶,让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享誉海外的英德红茶再次“出圈”。

  地处南岭山脉东南部、北江中游的广东清远英德市,气候宜人、温暖多雨、土壤肥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其中,英德红茶的发源地便是如今的英红镇。

  英红镇因茶而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一片山区荒地,到如今蜚声海内外的茶叶强镇,其发展历史,正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英德红茶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也是几代种茶人、制茶人不断求索的历史。

  曾经有过无限辉煌,也曾有过低谷时期的落寞。如今,在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茶文旅融合的浪潮中,英红镇和它的红茶产业正在重振之路上阔步向前。

  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南都记者走进英红镇,探寻这个粤北小镇如何将一片“小叶子”做成大生意。

  斜顶红砖瓦房、红色革命主题壁画、错落有致的拱形连廊、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茶叶萎凋槽……走进红旗茶厂,一股具有时代感的气息扑面而来。从1958年正式建成投产至今,红旗茶厂已经走过了60多个年头。

  在茶厂旁边的茶园里,一群戴着斗笠的采茶青年正在认真地“工作”着。从略显生涩的采摘手法就能看出,他们是来体验制茶的游客,而不是线年被盘活利用以来,作为国家工业遗产的红旗茶厂已经被打造成一个集红茶制作工艺展示、制茶体验、销售、研学等为一体的文旅融合新景点。

  在这里,一砖一瓦都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作为中国现代红茶工艺的摇篮,这个占地面积仅53亩的茶厂区历经沧桑,见证了英红镇红茶产业从无到有,从产茶、制茶到茶文旅融合发展的岁月风云。

  英德是广东的主要红茶产区,其茶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1200多年前的唐朝,据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记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英德属韶州,是其中的种茶地之一。

  英红镇,作为英德红茶的发源地,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仍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山区荒地。熟悉英德红茶产业历史的英红博物馆馆长张庆成告诉记者,“英德红茶”这一被外界熟知的名字,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诞生的。

  英红镇始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广东省地方国营英德农场,先后经历了多次隶属关系的变革。2003年3月,撤区改镇,正式纳入地方管理,改为英红镇。

  20世纪50年代,因国家外汇来源紧缺,广东决定在英德农场大规模发展茶叶生产,争取出口创汇。自1955年起,英德农场先后开展试种云南大叶种茶、大规模开辟茶园、建设第一座制茶厂——坑口咀茶厂(1966年改称红旗茶厂)等拓荒工作,1959年,英德红茶开始批量生产。

  1963年,由红旗茶厂生产的英德红茶在英国拍卖成功,使英德红茶一举成名,自此,英德红茶开始香飘全球,其被称为“英女王最爱喝的饮品”。

  在该时期,英德红茶由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以“金帆牌英德红茶”的名称进行统一出口。据记载,1964年至1991年,英德茶场累计出口茶叶超2.7万吨。“当时,英德红茶长期供出口,在国际上与锡兰(斯里兰卡)红茶、印度红茶、肯尼亚红茶并驾齐驱,最高峰时销往欧美70多个国家,成功为国家创收了4000多万美元的外汇。”说起当年的辉煌,张庆成颇感自豪。

  英德红茶属于高浓香型红茶,具有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厚甜润、香气鲜爽浓郁、叶底柔软红亮等特点。“能有如此好的品质,离不开英德红茶自诞生以来就精益求精的制茶工艺。”张庆成介绍,1962年,全国红碎茶第二套标准样在红旗茶厂研制成功。此后,红旗茶厂不断推进红茶制作工艺的机械化、标准化进程,使英德红茶的品质得以不断提升。其中,红旗茶厂生产的红碑茶一号、红碎茶一号先后在1985年、1990年获国家银质奖。

  英红镇不仅是英德红茶的发源地,也是广东省拥有归侨人数最多的侨镇。如今,在英红镇从事茶产业的人员中还有很多是侨二代,郑家兴就是其中之一。

  郑家兴的祖父和父母1979年从越南回国从事茶行业。从此,郑家三代人扎根这片土地,命运与红茶紧紧相连。

  1978年,英德茶场改称广东省英红华侨茶场,接受安置了1.3万余名越南归侨,许多归侨也因此开启了自己的种茶制茶生涯。

  郑家兴和很多归侨一样,在茶园里长大。在他的印象中,那时的茶场很兴旺。父母的收入也不错,逢年过节制茶厂还会发放生活用品,一家人生活得相对轻松。

  自20世纪60年代出口创汇以来,英德红茶一直是由国家统购统销。1991年,国家取消茶叶出口统购政策。汹涌而来的市场经济大潮,使原本缺乏市场经验的茶场渐渐陷入困境,红茶的销量开始下滑,进入了低谷时期。

  市场经济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要想抓住机遇谋求生存,势必对原有的农场体制实行彻底改革。1994年清远市英红华侨综合经济区设置,1999年改称清远市英红华侨管理区,行使部分政府职能,为撤区建镇打下基础。

  据郑家兴回忆,茶厂改制后,不少下岗工人选择外出务工,因为他的祖父在越南时期就开始从事茶叶生产,父亲在国营茶厂工作时则是一名技术员,均对种茶有一种情怀,所以仍坚持从事茶行业。

  21世纪初,郑家兴在广州工作。当时种茶利润比较低,家里为了维持生计,除了种茶以外,也有种植经济效益更好的果树,但因为家里人手不够,十几亩茶园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但我父亲仍希望能有下一代来传承种茶的手艺。”于是,2006年郑家兴决定返乡创业从事茶叶生产。

  郑家兴返乡之时,英德红茶仍处于低谷期。他清晰记得,回乡之后,看到很多茶园都荒废了,部分茶园还改种了果树。

  接管家里的茶园后,郑家兴便一步步学习种茶、制茶工艺,“那个时候种茶是比较辛苦的,浇水、施肥等全部都是依靠人工,而且当时因为市场处于低迷期,种茶基本赚不到什么钱。”

  事实上,当地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帮助红茶产业打开市场,走出困境。2006年,英德红茶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0年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09年起,由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培育的“英红九号”以其特别优良的品质蜚声市场。英德市兴起了种植“英红九号”的热潮,英德红茶产业也进入振兴发展阶段。2010年,“英红九号”红茶被列为广东省主推茶树良种。

  “英红九号”的大量推广种植,让郑家兴看到了希望。他回忆,当时,很多果园又重新改回了茶园,自那时起,英红茶产业重新开始慢慢被盘活起来,他自己也不断扩种新的茶园。

  趁着红茶产业重新崛起的东风,郑家兴从小作坊开始经营,经过多年深耕,目前也拥有了自己的茶叶品牌。

  在自身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郑家兴也亲身感受了英红镇的红茶产业从家庭小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的发展历程。

  英德传统的茶产业生产模式是以家庭小作坊为基本单位,农户要承担种茶、加工茶、卖茶的全部功能,且茶叶品质也会因手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以家庭小作坊为主的经营模式在面对成本上涨、价格波动、品质稳定保障等问题时弊端逐渐显现。

  英德红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以后,茶叶的订单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采购商希望企业有能力承接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的大订单且保证茶叶品质的稳定性。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英红镇的茶企开始提升茶叶生产技术。而正是从那时起,英红镇茶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高歌猛进的时代。

  其中,广东英九庄园绿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九庄园”)的发展历程就是这一时代的见证,亦是当地茶企试图打破壁垒、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成立于2015年的英九庄园,是目前英德红茶产业供应链能力最大的服务商,其联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标准化、规模化为切入点,成功研发了全国首条“英红九号红条茶智能化生产线”——英九庄园中央智能茶厂。

  走进英九庄园的生产车间,一条集萎凋、揉捻、发酵及烘干为一体的茶叶智能化生产线正在有序运行。在这里,茶叶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已经从传统的半机械、半人工模式升级成自动化生产的“数控”模式,通过智能化生产模式实现了茶叶的标准化及规模化生产。

  “我们通过物联网设备将产茶过程中最好的技术经验转化为一条条的工艺参数,实现了茶叶生产的标准化,它可以解决传统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受人为影响的各种不稳定性”,英九庄园副总经理吴镜文说,“用传统的方法在1天内加工1万斤茶青最少需要30多个师傅,我们现在只需要五六个师傅就行。”

  吴镜文告诉记者,除了在制茶过程中实现智能化,英九庄园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也建成了智慧生态茶园管理系统。在英九庄园的茶园里,记者留意到在两行茶树之间的地沟里都布有细管,“这是我们的自动喷灌和水肥一体化设备,通过我们的智能监控、自动喷灌以及病虫害防控等系统,我们可以实现精准灌溉、精准防控病虫害,在保证茶青品质的同时还节省了非常多的人工。”吴镜文说。

  当地茶农也因茶企的智能化建设而受惠。2018年,英九庄园创建了“‘1+N’+家庭农场”产业化联合体模式,“通过这个加工体系,把中小茶农以及家庭农场链接到我们的现代产业体系当中,帮助他们把茶叶加工好,通过我们的供应链系统把产品推向消费市场,从而实现从种植端、加工端到消费端的数字化融合。”吴镜文介绍。

  据介绍,目前英红镇已有45个家庭农场4个专业合作社纳入“‘1+N’+家庭农场”产业化联合体中,带动英德市1600余户茶农,辐射带动3万亩茶园。

  除了推动茶产业科技创新发展,近年来,英红镇政府还积极推动红茶产业链的延伸。英红镇党委书记黄锦桥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英红镇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在推动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同时,助力企业打造出“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厂+茶叶销售+茶文旅”的完整产业链,“我们引导其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现已建成省级生态茶园12个,市级以上研学基地3个。”

  其中,红旗茶厂的盘活利用就是英红镇将“美丽资源”转变为“美丽经济”的典型代表。

  目前,红旗茶厂的运营方式主要包括文化、商业、旅行、研学四大板块。通过深入挖掘红旗茶厂的文化,同时将红茶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从而释放更大的能量价值,推动红茶产业的发展。

  “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体验采茶、制茶的整个过程,我们的研学体验里,不是单纯告诉你如何制茶,还会结合红旗茶厂的文化,把相关的物理、化学、历史、建筑学等知识嵌入到研学体验当中。”红旗茶厂文创中心总监吴琳说,红旗茶厂的观光研学是有深度的、立体的。

  在茶文旅融合模式的带动下,目前,红旗茶厂成为了众多游客的新晋国潮打卡点。据了解,春节期间,红旗茶厂日接待游客量最高峰时达1.2万人。

  2022年初,清远市将英德红茶纳入五大百亿农业产业进行打造,提出力争三年内推动英德红茶产值迈过百亿大关。

  依托英德红茶原产地优势,英红镇积极推动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英红镇积极发挥英德红茶原产地优势和聚合效应,坚持以茶文化、茶产业、茶学旅、茶科技‘四位一体’打造‘英红特色农业发展带’,利用建设英德市茶叶世界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契机,将圩镇客厅、省茶科所、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等有机串联,统筹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等资金,整体改善沿线农房风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红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黄锦桥告诉记者。

  走过初时的辉煌和低谷时期的落寞后,如今英红镇的红茶产业,已在振兴之路上越走越远,而英红镇也早已声名远播。

  目前,英红镇已建成大小茶企(茶厂)超5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现有茶园种植面积约3万亩,2023年干茶产量约2400吨,全年干毛茶产值约9.6亿元,全镇茶产业从业人员约8000人。2023年8月,英德市英红镇(英德红茶)入选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

  谈到下一步的发展计划,黄锦桥表示,接下来英红镇将全力创建“广东省英德红茶地理标志特色镇”,打造英德红茶地理标志产品核心产区。同时,将继续聚焦于擦亮英德红茶品牌,加强和维护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引导更多茶企积极申报“英德红茶地理标志”、“粤字号”和“广东省生态茶园”等荣誉称号,建设好红茶品牌,推动红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此外,还将推动红茶产业链不断向茶文旅、茶研学延伸,积极利用现有的省级生态茶园资源,转化为茶文旅和茶研学的优势资源,丰富茶产业增收渠道,同时提升红茶品牌价值,创造良好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