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姑父让我品品,说这个茶可香了。我喝了一口,心想这不香啊,还没有我家的香油香呢。”说着,于书兰笑了。
那是1988年,于书兰刚走出农田,来到郑州,寻找养家糊口的新路子。“怎么也没想到,小学毕业的我,最后竟然跟文化浓厚的茶打了半辈子交道。”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于书兰的童年,是在照顾年幼的弟弟、纺线织布中度过的。
“妈妈去世的早,我又是家里的老大,要承担一份责任。”于书兰说,“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时候农村人除了跟土地打交道,也没有更好的收入来源,我小学上完就辍学了,干活贴补家用。”
于书兰的老家在原阳,黄河以北。黄河南边还有人吗?这是小时候于书兰很好奇的一个问题。长大后,她才知道,原来那里有一个叫“郑州”的城市,听说那里人很多,挣钱的方法也多。
1988年,20岁于书兰来到郑州,到做茶业生意的姑姑店里帮忙。来的第一天,姑父教她认茶叶,只有两种,茉莉花茶和信阳毛尖。“姑父让我品品茉莉花茶,说可香了。我尝了一口,心想这不香啊,还没有我家的香油香呢。”说着,于书兰笑了,“那时候太天真。”
她的主要的任务是包茶叶,此外还需要做饭、洗碗。干了三个月之后,于书兰决定去跑业务。“当时只有两家国营茶业公司和三家私营茶业公司,街上根本就没有茶业店,销售对象都是当地食品公司。”于书兰说。
她性格很活泼,在安阳、新乡、滑县等地很快就跑出了市场。干了一年多之后,于书兰有了自己开店的想法。
于书兰回到家里,把开店的想法告诉了父亲,被父亲一口回绝。“郑州是什么地方?大城市、人多心眼多,你一个小姑娘去开店我怎么放心?”父亲劝她。
但于书兰也倔,见父亲不给她钱,她就跑到亲戚家去借。显然,没有人会相信她一个“小孩儿”。父亲见她执着,也妥协了,将家里存在银行的三千元全部取出,交到了她手里。
“300张10元的钞票,我包了好几层,装在米糠袋子里背回了郑州。”于书兰回忆,“为了省钱,找木匠做了货架。”
在当时的西大街与顺城街交叉口的位置,于书兰以每月400元的房租,租下了60平方左右的一个门店。“交了三个月房租、买了一套沙发茶几、买了一辆三轮车,钱差不多就花完了。千亿体育登录入口官网”
1990年5月1日,店开起来了。但茶叶却卖不出去。三个月之后,3000块钱花光,没钱交房租,于书兰一身挫败,回了老家。
“那是最崩溃的时候,不停的哭,家里的积蓄都给我了,我却没做成事儿。”于书兰说,“当时想放弃,但父亲更理智一些,劝我回去先把店面退租,再坚持一下茶业生意。”
也是走投无路,于书兰回到郑州,关了店,又租了一间30平方的土坯房,把家具都搬了进去。她拿着百十块钱,开始做起了小本生意。
怎么做呢?“我到河南省茶业总公司进茶,一次进十斤。晚上在家分装茶叶,白天就骑着自行车沿着大街去推销,见到饭店也进、见到烟酒店也进、商场也进。”于书兰坚信,生意都是在路上跑来的,而不是在家里等来的。
“1992年年底,花园春超级商场成了我的稳定客户,从这里,我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一个月商场的进货款都有好几万。”于书兰说。
进货、在家分装、骑着三轮车送货,期间,于书兰一直没再开店,在出租房里干了几年之后,1995年,于书兰花了15万,在西大街买了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生意,也算是真正稳定了下来。
1993年之后,国营茶业公司有走下坡路的趋势,郑州商场里开始有小的茶业店出现,规模和生意虽然比不上于书兰的经营,但她还是有了危机意识。从那时起,于书兰为了区别与别家的茶叶,开始到杭州、福州、信阳等原产地,跟茶农打交道,批发茶叶;
1995年之后,街道上茶叶店陆续出现,但郑州还没有茶业批发市场出现。一直到1997年,郑州华中食品城其中一条街被划为茶业批发市场,于书兰果断搬进去,成了早期市场50家茶叶批发商中的一员;
同年,于书兰观察到卖到商场里的茶受暖气影响,很容易变色,她就做了“保鲜茶行”,启用冷库,试验之后,又加上了“烘干机”,保证茶色的稳定,一度成了茶叶市场的潮流;
2002年,郑州第一家专业性的茶叶批发市场“郑州市茶业批发市场”开业,于书兰又成了市场第一批300家商户中的一员。
“当时心里也怀疑,会有消费者过来么?但考虑到未来发展,我还是入驻了。”于书兰说,“事实证明,在专业的批发市场,能最早接触前沿的资讯和变化。”2008年,于书兰买了国香茶城(现汇美茶城)的门面房、开始了街区式店铺的经营,一直到现在。
于书兰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郑州茶业市场经营三十年,很多时候靠的是她“超前两年的考虑”。“不能穷则变,要对市场有预判,随时做出改变。”
30多年的从业经验,总结下来,于书兰认为从2008年开始,郑州茶叶批发市场的竞争演变越来越厉害。“随着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觉得茶叶生意是不是越来越好做了?但仔细算算,郑州的茶叶市场的数量和规模也越来越大。”
茶城多、商户多、喝茶的人也在增加,但于书兰明白,距离“全民喝茶”的阶段,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段路,需要茶行业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三十年的摸爬滚打,说起来自己也算是一位“茶人”了,也想为行业做点儿事。最现实的,就是从我身边开始培养更多的人去专业地喝茶。”于书兰说。
最近两年,于书兰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推广茶文化上,茶叶审评培训、茶艺表演培训、插花培训、茶叶健康课堂等,渐渐都做了起来。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喜欢茶,这个梦想听起来有点儿大,但却是我真正想做的。”于书兰说,“有时候想,我带过的人少说也有200个,他们大部分留在了茶行业,想到这种裂变式的影响,总会带给我信心。”(实习编辑 熊子文 首席编辑 徐驰)